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机械通用零部件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意见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机械通用零部件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意见

发布时间:2006-05-27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1409
本次会议(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第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各位会长根据中央“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围绕发展创新型行业,实现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强国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增进了我们协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借鉴。 
  
现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就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2005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运行情况

一、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受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的拉动,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持续保持稳步提高,年均10—20%增长。

▲ 紧固件产品销售收入约320亿元,较2004年增长14%;
▲齿轮产品销售收入约590亿元,较2004年增长18%;
▲链传动产品销售收入约45亿元,较2004年增长18%;
▲弹簧产品销售收入约115亿元,较2004年增长15%;
▲粉末冶金产品销售收入约26亿元,较2004年增长13%;
▲传动联结件产品销售收入约65亿元,较2004年增长18%。
  
受原材料涨价和汽车的降价影响,效益有所下降,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多。紧固件行业受影响较小,粉末冶金行业受影响较大,有些企业微利或亏损。

二、出口增长强劲,进口增幅减少

▲紧固件行业出口创汇17.8亿元,较2004年增长39.6%,进口11.4亿美元,较2004年 增长13.9%,出口明显大于出口。
▲链条行业出口创汇2.1278亿元,较2004年增长29%。 
▲粉末冶金产品出口0.5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40%。
▲出口覆盖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资本结构和经济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形成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现已占行业的50%以上,尤其是紧固件、链条、弹簧等行业已占80%以上。行业的经济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中高档次的产品比例上升 
  
高强度紧固件产量从原来总产5%增加到25%,中高挡产品达到40%。链条产品结逐步优化,中小规格标准链条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附加值较高、效益较好的大规格链条和异形链条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齿轮产品、弹簧产品,传动件产品和粉末冶金产品结构也得到改善提高。
  
综上所述,2005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在销售额快速扩张的同时,产品结构优化也取得新的进展。但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原材料不断涨价,行业利润空间被明显压缩;跨国公司积极在华投资主机配套的零部件厂,形成自我配套体系,对今后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2006年发展展望及“十一五”目标 

一、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走势估计
  
2006年无论是宏观经济环境,还是机械工业自身运行环境,总体看来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行业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对于我国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特别受汽车(预计增长10~15%)、工程机械(6%)、冶矿机械(20~25%)、农业机械(20%)、仪器仪表(20%)、进出口(25~30%)和原材料等影响较大,由于本行业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不仅难以限制内资企业进入,国外同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市场竞争,过度竞争将长期存在。
  
汽车产能过剩。2010年,汽车产能达到1800万辆,其中轿车1000万辆,而国内需求量只有900万辆左右。 产能已严重过剩,由此引发价格竞争愈演愈烈,汽车价格将进一步下降;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计划降低整车成本40%,美国三大公司给零部件供应商提出逐年降价5%的要求, 丰田公司提出要在三年内将外购件采购成本降低30%,这部分成本将大部分转移到零部件。钢材和电力供求矛盾将有所缓解,但从长远看,价格将继续看涨;机械全行业利润增速预计在5~10%。
  

综上分析,2006年行业走势预计如下:
  
开局比较平稳,全年增速预计较2005年增长15~20%;出口继续增长,预计较2005年增长25~30%;产品降价,资源提价,经济效益继续走低,预计较2005年增长10~15%。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 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加强自主创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素质,打造强而大的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

1)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零部件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制造能力,产品基本满足大型制造装备和汽车的配套需要;
2)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专业化和知名品牌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基地,涌现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化零部件企业;
3)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以中小企业集群相配套的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4)机械零部件的制造标准、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涌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产品品种基本齐全,生产规模与国际相当。
5)发展速度预测:
  
预计销售额平均增长15~20%达2000亿元,较“十五”翻一番;出口继续增长,预计平均增长20~25%达60亿美元,使“十五”的2.5倍;实现利润平均增长10~15%。

“十一五”机械通用零部行业 发展几项工作 

一、 自主创新,兴业强国
  
(1)树立两个观念,抓住两个机遇,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战略性的十字路口。不能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树立自主创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抓住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解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十一五”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个新的阶段,新的起点。 
  
树立自主创新观念是发展的关键,观念决定发展方向,发展路线,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坚持自主创新,则民富国强;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则企业可持续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正如有的企业家讲的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方向对了就会赚钱,以后需要方向加方法才会赚钱,现在是方向、方法和技术创新才会赚钱。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企业发展思路定位在提高素质,做强、做大,要以自主技术创新支撑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要以技术、质量、生产率等方面的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保持低成本优势,提升创新技术优势,以低成本和创新技术两个轮子跑赢全球市场。

切忌低水平的产能扩张。如某链条公司现在生产率18万元/人,要求在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靠技术创新,第一步把生产率提高到25万元/人,下一目标是30~50万元/人的国际水平。
  
要树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不是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要科学发展。如单位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减少10%等硬性政策将调控行业的发展。上海 “十一五” 将淘汰劣势产业,一些低端产品和技术,一些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重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将被淘汰,紧固件就在调整之列。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是否也会发生类似事情?要及早作好布局,尽快实施战略转移、产业升级或转型的准备,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重点骨干企业率先进行,以带动其他企业。
  
研究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政策将为机械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主体不立,创新难行
  
大企业应成为自主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应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间的竞争,重点表现在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间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财力投入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技术创新主体日趋集中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世界500强研发费用约占全球70%,其研发费用占主营收入5~10%。全世界年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为500强所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事实上的技术垄断,他们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我们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分别涌现出一些相对的大企业,为行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国际市场上显露头角,为我们国家争得了光荣。我们机械通用零部件各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是我们行业的骨干力量,都要有兴业强国历史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加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骨干,充分发挥大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带动全行业向大而强的方向前进。
  
我们强调企业和全行业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创新,要以世界宽阔的眼光,面向全球范围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我们行业已有公司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利用美国的优秀技术人才和商业关系,同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参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跟踪和创造最新的技术。这样做才能使我们行业的产品迅速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参与国内外高层次市场竞争,卖上好价钱,获取好效益。

大量兼并拥有数百项专利的某德国刃具装卡件公司,使本身的技术和市场得到很大提升。也有企业引进多个公司的最先进单项技术进行积成,成为自己的创新技术。飞跃缝纫机公司聚集海归博士,投资2亿元历时5年进行缝纫机自主芯片的开发,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3) 中小企业的集群技术创新
  
要创造有利于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体制和环境,解决人力、财力单薄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交叉化,价值链分散化,企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原本在一个企业内完成的研发、设计、制造等的生产过程,正被分解到多个企业完成,企业不能再走自我封闭、单打独斗的路子。
  
中小企业区域集群化有利于组成强、强结合的产业链,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群体,有利于激发市场驱动的自主技术创新。
  
企业的集群技术创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